Skip to content

國人對原廠藥、學名藥的愛恨情仇 - 原廠藥與學名藥的迷思

 

大家可能覺得,這種文章不是該由健康網站還是新聞記者來寫嗎 ? 讓專門搞科技與工業系統的科勝發這類型的文章好像怪怪的 ?

其實科勝科技從 10 多年前開始,至今已為國內十多家藥廠與生技廠整合生產系統、將生產數據與文件電子化管理。在與這些業主交流的過程中,都會獲得一些業界知識或是了解其辛苦之處。

「工業界、產業界」這些詞好像離日常很遙遠,但其實我們的生活用品無不是這些產業的結晶,只是我們沒有停下腳步看看它們被製造的過程。

科勝認為既然自身有與相關產業有密切接觸,並且能從中吸收到一些與社會大眾生活密切的相關知識,又何必吝於分享這些資訊呢 : )

Photo by Kendal on Unsplash
( Photo by Kendal on Unsplash )

 

「晚上沒睡好又被無盡的會議轟炸,頭要痛炸啦 ! 看來還是吃顆普拿疼好了。」

「好像感冒了,先吃個綜合感冒藥,晚點再來看醫生吧。」

這些場景是不是似曾相似呢?

我們從出生到老,遇到生病一定會需要用到藥物來讓身體回復健康。

絕對沒有人有自信說他一生沒看過半次醫生吃過半次藥,更不用說身處在台灣的我們,從小受到長輩「進補」觀念影響,吃下大把大把中藥材。

 

從小到大我們吃過的藥物10根手指數不盡,但我們真的有好好了解這些吃下肚的藥嗎?

並不是說像考醫生藥師一樣,將藥名成分記得一清二楚,這些事我們交給專業的來就好。

不過我們終其一生注定離不開這百百種藥,加上近期台灣知名的藥廠在短時間內數次出現的品質問題,大量回收旗下數十款藥品。在這樣的愛恨糾葛下,我們是不是更需要認識一點它們呢?

所以這裡先跟大家稍微介紹一下什麼是「原廠藥」與「學名藥」。

 


 

認識「原廠藥」與「學名藥」

Photo by Halacious on Unsplash
Photo by Halacious on Unsplash )

什麼是原廠藥 ?

正確來說,它稱為「專利藥」 Brand Drug ),一般也被俗稱品牌藥。指的是擁有新成分、新療效、新療程藥品。

一顆攸關人類健康與希望的新藥,往往需要耗時 12~15 年的時間,並且投入 2~20 億美元還有無數專業人才研發,才「有機會」可以通過審核並上市。

付出了這麼多竟然只是「有機會」上市嗎 !? 
是的,根據統計「顆新藥中,只有 顆能夠順利通過臨床實驗與嚴格審查,最後上市成為人類新希望。」

所以為了鼓勵與保護投入龐大資源研發新藥的藥廠,政府會賦與藥廠為期 20 年的專利,期間只有擁有該專利的藥廠能製造這類藥物。而專利藥廠則能利用這 20 年來攤平研發成本與獲取應得的利潤。一般而言,專利新藥售價是相當高昂的,並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能負擔新藥療程帶來的龐大費用。

 

什麼是學名藥 ?

學名藥 Generic Drug ),也稱為非專利藥。在專利期過後,其他合格藥廠皆能生產與原廠藥有相同成分、劑量的藥品。這樣的學名藥需經過食藥署的兩樣審查「生體可用率」、「生體相等性」,確定其與原廠藥一樣安全且有相同療效後,就可上市予醫療機關使用或予民眾購買。

舉個例子,各位頭痛牙齒痛的時候會想到普拿疼 ( Panadol ) 對吧? 它裡面含有的有效成分為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當初是 GSK 藥廠在 1956 年以普拿疼 ( Panadol ) 這個「商品名」來為乙醯胺酚這樣的止痛成分命名販售而發揚光大的。而 GSK 藥廠所生產的乙醯胺酚也就是普拿疼,即為原廠藥。

不過乙醯胺酚現已登錄為學名藥,各大合格藥廠都可以利用相同成分與劑量製造出與普拿疼有相同療效的止痛藥。像是國內就有伯樂止痛錠、力停疼錠、利克痛錠等,這些國內藥廠利用相同成分製成的止痛藥,只是「商品名」不同而已,其功效與劑量都皆與普拿疼無異。而這些非原廠 GSK 製造的藥品,即是學名藥。以乙醯胺酚這個例子來看,台製學名藥每粒價格是原廠藥的一半甚至是 1/3 而已【參考消基會105年之調查】。

 


 

既然學名藥的有效成分與劑量皆與原廠藥相同,那是不是就可以把兩者畫上等號 ?

答案是: 「其實並不全然相同」。為什麼 ?

雖然學名藥成分、劑量等等皆與原廠藥相同,但是在「賦形劑」這方面是會不同的。「賦形劑」簡單來說就是一些 政府核可的 添加物,用來控制藥物的顏色、口味、加速或減慢釋放、效期等等性質。

舉剛剛普拿疼的例子,原廠 GSK 所生產的是白色橢圓狀的膜衣錠,而其他藥廠為了則會做成其他形狀或顏色,而在進入體內後的崩解程度或排出時間也會因為賦形劑的不同而有差異。

這方面也延伸出許多學者與醫界的論戰,認為學名藥不如原廠藥。原因在於專利藥廠在專利過期後,成分劑量等會釋出讓學名藥廠得以製造,但賦形劑的使用、生產技術、原料藥來源等等,卻不見得會釋出甚至依然是專利所在。

這些細節可能就會導致雖然兩者主成分與療效皆相同,但在臨床上使用原廠藥的療程時間就是比使用學名藥還要來的短,也就是比較快見效。也就認為學名藥不等於原廠藥。

而主張兩者相同的學者認為,不應以個人臨床經驗與觀察就來評比學名藥不如原廠藥。因國內學名藥都是經過嚴格法規審查,並且符合規範的藥品,應當與原廠具有完全相同的療效。

 

其實學名藥對健保體系幫助匪淺。

Photo by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on Unsplash
( Photo by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on Unsplash )

 

我們撇除論戰。學名藥的出現,代表我們不須被原廠藥壟斷市場,而我們的健保也可以緩解高昂的原廠藥費補助,讓我們可以繼續享有相對低價的保費。我們用可負擔的費用,享有與使用費用較高昂的原廠藥相同的療效,也擁有除了原廠藥之外更多的選擇。

不過回過頭來,台灣的學名藥廠卻因為一些法規體制或是像上面提到的論戰,面臨發展的困窘。

下一篇文章,我們將會帶大家看看台灣的學名藥廠面臨到哪一些發展困境。其中也會帶到科勝科技先前幫助藥廠數位轉型的成功經驗、案例與解決方案,希望能提供製藥產業的朋友一些想法上的交流。

我想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