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勝科技官方部落格 - Utitech Blog

SCADA是什麼?系統架構、應用案例與未來趨勢完整解析

Written by 克里斯 - Chris | Sep 19, 2025 9:42:21 AM

想像一下,如果台電的工程師每天都要跑遍全台各地的發電廠和變電所,親自檢查每一台設備的運轉狀況,那恐怕光是交通費就能讓電費漲價好幾倍!幸好,我們有 SCADA 系統這位「千里眼」,讓工程師坐在控制室裡就能掌握全局。

 

SCADA是什麼?

SCADA 的全名是 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翻成中文是「監督控制與資料擷取系統」。聽起來很學術,其實說穿了,它就像是工業界的「遠端桌面」,讓管理者可以在辦公室裡遙控分散各地的設備。

這套系統的核心價值在於即時監控與控制生產流程,同時負責收集、分析和保存來自各個站點的寶貴資料。SCADA 透過連結各種感測器與控制設備,將現場的第一手資訊傳回中央指揮部,並透過直觀的圖形化介面讓操作人員一目了然地掌握營運狀況。

SCADA 有多重要:

  • 全天候監控現場設備的各項參數(溫度高不高、壓力夠不夠、流量正不正常)
  • 建立完整的歷史資料庫,讓每一筆數據都有跡可循
  • 異常狀況發生時立刻發出警報,比保全系統還敏銳
  • 支援遠端控制功能,讓「在家工作」不是夢想

 

SCADA 系統的多元應用場景

SCADA 系統最厲害的地方在於它的「跨界能力」,幾乎可以在任何需要監控的產業中發光發熱。

水資源與環境監控

在台灣,自來水公司和台北市水利處早已將 SCADA 視為不可或缺的夥伴。透過這套系統,他們可以即時掌握淨水廠、加壓站以及供水管網的每一個細節,從水壓變化到水質指標(濁度、餘氯濃度),甚至是用水量的區域分布都逃不過 SCADA 的「法眼」。

國際上,美國環保署(EPA)也大力推薦結合 SCADA 與 IoT 感測技術來監測河川流量和污染物濃度,打造更完善的防洪預警與水質監控系統。畢竟,水資源管理容不得半點馬虎。

電力與再生能源

台電可說是 SCADA 系統的「重度用戶」,從火力發電廠的機組監控到各地變電所的運轉管理,都仰賴 SCADA 來維持穩定供電。系統會持續監測發電機組的負載狀況、電壓頻率變化,以及整個輸配電網的運行情形。

在綠能領域,SCADA 更是大顯身手。以離岸風電為例,系統不僅要監控風機的發電效率和氣象數據,還要即時調整電力輸出以配合電網需求。歐洲許多離岸風場已經將 SCADA 與大數據分析技術整合,用來預測設備維護需求,讓「預防勝於治療」的概念在工業界發揚光大。

石油與天然氣

在石化與天然氣產業中,SCADA 肩負著監測長距離管線的重責大任。從管內壓力、流量變化到閥門狀態,每一個細微變化都可能影響能源供應的安全與效率。

美國能源部指出,SCADA 是油氣管線和天然氣管理系統(GMS)的基礎建設,負責整合電子流量計量(EFM)資料,確保交易計量的準確性和營運安全性。簡單說,沒有 SCADA,我們可能就得回到「用眼睛看、用手摸」的時代了。

交通與基礎建設

大眾運輸系統也是 SCADA 的重要應用領域。台北捷運的營運控制中心(OCC)透過 SCADA 監控電扶梯、空調系統、電力供應和月台安全門,確保每天數百萬人次的通勤族能安全順暢地到達目的地。

倫敦地鐵則更進一步,結合 SCADA 與 IoT 平台來監測地下隧道的通風系統和能源使用狀況,不僅提升能源效率,也讓乘客享有更舒適的搭乘體驗。

製造業與智慧工廠

在高科技製造業,SCADA 不只是監控生產線的好幫手,更延伸到廠務監控系統(FMCS)、空調系統(HVAC)、製程冷卻水(PCW)以及洩漏偵測系統(LDS)等各個環節,確保生產環境維持最佳狀態。

台灣半導體產業更是將 SCADA 與製造執行系統(MES)和能源管理系統(EMS)進行深度整合,打造出即時可視化的管理平台,不僅支援數位轉型目標,更有助於達成 ESG 永續發展的企業承諾。

 

由此可見,SCADA 早已不是單純的「監控系統」,而是跨產業的營運中樞。隨著 IoT、AI 與雲端技術的加入,SCADA 的應用範圍還在持續擴張,就像是一塊不斷成長的「數位海綿」!


圖片來源 : 科勝科技 - AVEVA System Platform

 

SCADA 系統運作原理

SCADA 系統的運作就像一條精心設計的「資料河流」,從現場感測器開始,經過 RTU/PLC 這些「中繼站」,最終流向 SCADA 伺服器這個「資料水庫」,再透過 HMI 讓操作人員能夠「一覽眾山」。

整個流程是這樣的:

現場的感測器(Sensors)和執行器(Actuators)就像是系統的「眼睛」和「手腳」,負責量測物理參數和執行控制指令。他們會將收集到的資訊傳送給可程式邏輯控制器(PLC)或遠端終端單元(RTU),這些設備就像是「現場指揮官」,負責即時控制和初步的資料處理。

接著,所有資料會透過通訊網路(可能是乙太網路或無線連線)傳送到中央的 SCADA 伺服器,這裡就是整個系統的「大腦」。SCADA 軟體會將這些數字轉化為容易理解的圖形化畫面,透過人機介面(HMI)呈現給操作人員。

操作人員透過 HMI 就能像電玩一樣,觀察生產狀態、查看趨勢圖表、瀏覽各種報表,或是在發生異常狀況時下達遠端控制指令。SCADA 系統具備強大的即時監控與警報功能,當任何參數超過安全範圍時,系統會立刻發出通知,比管家還貼心。

此外,操作人員還可以透過 HMI 或遠端終端對現場設備進行參數調整或切換工作模式,大大提升工廠的智慧化程度和應變速度。

圖片來源 : 科勝科技整理


SCADA 系統架構與核心組件

典型的 SCADA 系統採用稱為「普渡模型 (Purdue Enterprise Reference Architecture 簡稱 PERA )」的金字塔式多層架構:底層是分散在各地的感測設備,中間是負責通訊連接的網路層,上層則是集中處理資料的控制站,而最頂端就是提供人機互動的操作介面。在這個架構中,資料就像爬樓梯一樣從下往上流動,而控制指令則從上往下傳達。

感測器與現場裝置

這些設備就是 SCADA 系統的「感官器官」,直接與實際的生產流程互動。感測器(Sensors)負責量測各種物理參數,像是溫度計測量溫度、壓力計監控壓力、流量計記錄流量等;而執行器(Actuators)則像是系統的「手臂」,負責執行各種控制動作。

RTU 與 PLC

遠端終端單元(RTU)通常部署在地理位置分散的偏遠站點,就像是派駐各地的「特派員」,負責收集當地感測器的資料並回傳給 SCADA 總部。可程式邏輯控制器(PLC)則是一種專門的工業電腦,專精於現場設備的即時自動化控制,就像是生產線上的「現場主管」。

這兩個好夥伴共同確保底層資料的收集和基礎處理工作順利進行,即使網路暫時中斷,它們也能維持基本的運作功能。

通訊協定

SCADA 系統常用的通訊協定包括 Modbus、DNP3、OPC UA 等開放式標準,這些協定就像是不同設備之間溝通的「共同語言」,定義了 PLC/RTU 與 SCADA 伺服器之間的資料交換格式和通信規則。

SCADA伺服器與資料庫

中央控制站運行 SCADA 軟體,是整個系統的指揮中心,負責收集、處理和儲存從現場回傳的即時與歷史資料。這裡通常配備歷史資料庫(Historian),專門存放大量的時序資料,用於後續的分析和報告產生。

為了確保系統的可靠性和擴充性,SCADA 伺服器可以分散部署在多台實體或虛擬機器 (Virtual Machine,VM) 上,就像是「多重保險」的概念。

HMI(人機介面)

HMI 提供直觀的圖形化介面,包括趨勢圖、儀表板、流程圖等各種視覺化元素,讓操作人員就像看電影一樣輕鬆掌握生產狀態、瀏覽警報訊息並輸入控制命令。

現代的 HMI 通常部署在控制室或廠區現場,並支援行動裝置或遠端瀏覽功能,讓多個操作人員可以同時存取系統,實現「人人都是監控專家」的目標。

 圖片來源 : 科勝科技整理

 

 

SCADA 與 HMI 的差異

很多人常常搞混 SCADA 和 HMI。簡單來說,HMI(人機介面)只是操作員用來監視和控制設備的介面工具,而 SCADA 則是包含多個 HMI、控制單元與伺服器的完整系統。

換個比喻,如果 SCADA 是一家大型連鎖企業,那 HMI 就像是各個分店的收銀台,負責與客戶(操作員)直接互動。HMI 專注於單一機台或特定製程的圖形化顯示,而 SCADA 則是跨越多個站點的監控網路,可以同時管理和分析來自各處的資料。

SCADA 與 HMI 的差異比較
  SCADA 系統 HMI(人機介面)
功能範疇 完整監督控制系統:涵蓋資料擷取、即時監控、資料庫管理與報表產生等全方位功能。 單一操作介面:主要提供本地化的圖形顯示畫面,專注於特定設備或流程的監控。
應用規模 大範圍系統:可跨廠區或遠距站點運作,管理多台 PLC/RTU 及感測器,具備資料記錄和深度分析能力。 小範圍應用:通常配置於單台機器或區域性設備,可內建或連接到 PLC,主要用於現場參數監視。
技術重點 強調資料收集與分析能力,可整合歷史資料庫與警報管理系統。 強調使用者體驗,提供操作員輸入指令與接收回饋的友善介面。
系統整合 通常連接多個 HMI、PLC/RTU 及企業級系統(如MES/ERP);具備高度擴充性。 可獨立運作或作為 SCADA 的組成部分;不具備中央管理功能。

表格來源 : 科勝科技整理

HMI 與 SCADA 的關係其實相輔相成。HMI 讓操作人員能與底層設備進行有效互動,而 SCADA 則負責將多個 HMI 和控制裝置整合起來進行全域性的監督管理。

 

SCADA 與 DCS 的差異

DCS(分散式控制系統)與 SCADA 就像工業控制界的「雙胞胎兄弟」,外表相似但個性迥異。一般來說,SCADA 偏重跨區域的監控與資料收集,多用於電力網路、石油管線、遠距站點等分散式應用;而 DCS 則專精於製程控制與現場整合,多用於單一廠區的製程工業(如石化、製藥、食品加工)。

系統架構差異

SCADA 通常由多個遠端終端與中央伺服器組成,架構分散且彈性高,可以輕鬆整合不同廠商的設備,就像是「聯合國」的概念。DCS 則較常由單一廠商提供完整的控制套件,採用集中式架構,多個控制單元雖然分布在廠區內但統一由中央管理,比較像是「單一指揮體系」。

應用領域差異

SCADA 適用於地理範圍廣闊、節點分散的系統,比如跨國管線或區域電網這種「天高皇帝遠」的應用。DCS 則適用於相對封閉的生產廠房和製程產線,需要大量的自動化迴路控制與高可靠性要求。

控制與資料處理差異

SCADA 主要用於監視與基礎控制,強調即時資料回傳與警報通知功能;DCS 則內建複雜的控制策略與保護機制,專注於連續的製程控制,就像是「精密外科手術」和「健康檢查」的差別。

安全性考量差異

由於 SCADA 常部署在開放網路環境中,需要整合不同廠商的設備,因此在資訊安全方面面臨較大挑戰;DCS 系統多運行於隔離的內部網路,相對容易實施統一的安全管理措施。

SCADA 與 DCS 的差異比較
  SCADA 系統 DCS 系統
架構設計 分散式、多站點架構,可跨廠區或大範圍部署。 集中式、單廠部署,通常整合多個控制單元。
典型應用 廣域監控:如電力輸配、油氣管線、跨地區設備管理。 廠內製程控制:如石化、製藥、食品製造等。
主要功能 資料擷取與遠端監視,提供警報與基礎控制功能。 即時製程控制與自動化,強調穩定性與即時反應。
整合擴充 易於擴充,可連接不同廠商設備,靈活度極高。 採用同廠商整合方案,擴充性有限,但整合性佳。
安全性 涵蓋範圍廣、連接點多,在工業物聯網環境下有較大的潛在資安風險。 集中管理、相對封閉,較容易實施嚴格的安全防護措施。

表格來源 : 科勝科技整理

 
總結來說,SCADA 系統與 DCS 各有所長,SCADA 架構靈活、成本相對較低,但在安全與穩定性方面需要額外的設計考量;DCS 雖然穩定可靠且整合度高,但往往價格昂貴且擴充彈性較為有限。
 

SCADA 系統的未來發展趨勢

隨著工業 4.0 浪潮席捲全球,SCADA 正與各種新興技術擦出火花,朝向更智慧、更整合的方向演進。

結合大數據分析平台

未來的 SCADA 系統將更深度地與大數據平台整合,將歷史與即時資料導入專業的工業資料庫系統(如 AVEVA PI System),進行更深層的資料探勘和視覺化分析。透過資料倉儲和雲端分析技術,企業能從海量營運數據中挖掘出有價值的洞察,進而最佳化作業流程和決策品質。

導入預測性維護技術

將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技術應用於 SCADA 資料分析,可以實現真正的「預測性維護」。透過分析感測器和 SCADA 系統長期累積的歷史與即時數據,AI 可以預測設備可能發生的故障,讓維護團隊能夠提前安排保養工作,降低意外停機風險並節省維護成本。

例如,台灣的水資源管理單位已經開始利用 AI 分析 SCADA 數據來預測閥門與泵站的健康狀態,大幅提升維護效率和設備壽命。

整合工業生成式 AI 助理

新一代 SCADA 平台將引入類似聊天機器人的生成式 AI 助理,讓操作員可以用自然語言查詢系統數據和報表,而不需要在複雜的操作介面中「尋寶」。

AVEVA 等國際廠商已經推出工業 AI 助理功能,使用者可以透過文字或語音提問,像是「請告訴我設備 X 過去一週的溫度變化趨勢」,AI 會自動檢索 SCADA 資料庫並提供詳細回答。這類技術不僅能加速資訊取得,還能促進知識分享,大幅提高整體操作效率。

擁抱數位孿生技術

SCADA 與數位孿生(Digital Twin)的結合將越來越普遍。企業會建立實體資產的虛擬模型,將SCADA 的即時資料回饋到虛擬環境中,進行各種模擬與最佳化實驗。

數位孿生能夠在測試新控制策略或預測系統行為時,提供安全的虛擬實驗環境,避免在實際設備上進行危險的試驗,進一步推動智慧製造與智慧工廠的願景實現。

圖片來源 : 科勝科技 / AVEVA

總而言之,未來的 SCADA 將不再是孤立的監控系統,而是與大數據、AI、數位孿生等新興技術緊密整合的智慧平台,成為智慧製造和智慧基礎設施的重要基石。

從技術實作的角度來看,關鍵在於建構完整的「資料流」(從邊緣設備到歷史資料庫再到分析平台)與「資安治理」(包括網路分區、角色權限控制、操作日誌管理)架構。

技術執行路徑建議先標準化通訊協定(採用 OPC UA/MQTT 等開放標準)、建立時序資料湖泊(如AVEVA PI System 等專業平台)、再逐步導入預測性維護模型與生成式 AI 助理,最後將數位孿生與虛擬驗證技術納入工程與營運流程。

每個階段都有成熟的產業解決方案和國際標準可以參考,採用「試點→評估→擴展」的分階段導入策略,是降低導入風險、確保投資報酬率的最佳路徑。

 

 

SCADA 系統的資訊安全挑戰

工業 SCADA 系統的資訊安全問題絕對不容小覷!台灣許多現行的 SCADA 設備都是「資深元老」級的舊系統,當初設計時並沒有考慮到網路安全威脅,內建的防護機制相當薄弱。隨著越來越多 SCADA 系統與 IT 網路連接,又缺乏及時的安全更新或漏洞修補,很容易成為駭客眼中的「軟柿子」。

歷史上的重大攻擊事件

2010 年的 Stuxnet 蠕蟲事件可說是 SCADA 資安史上的「教科書級案例」。這個惡意程式首次鎖定伊朗核設施的 SCADA 系統,成功植入惡意程式碼並干擾監控軟體運作,堪稱史上首例針對 SCADA 平台的精密網路攻擊。

2015 年烏克蘭電力系統遭受攻擊的事件更是令人觸目驚心。駭客利用類似 BlackEnergy 的惡意程式入侵電網 SCADA 系統,造成多個地區大規模停電,影響數十萬民眾的日常生活。

這些事件清楚顯示,如果 SCADA 系統缺乏適當的安全防護措施,對關鍵基礎設施的威脅將是災難性的。

多層次防護策略

面對這些威脅,我們需要採取「多重保險」的分層安全設計:

  1. 網路分區隔離是第一道防線,將 SCADA/OT(營運技術)網路與企業 IT 網路進行物理或邏輯隔離,只保留必要的連接點,並在區域邊界部署防火牆或資料閘道設備。
  2. 零信任存取控制是第二道防線,實施多因子身份驗證來嚴格限制對關鍵系統的存取權限,並建立完整的使用者權限管理機制。
  3. 持續監控與威脅情報是第三道防線,定期監控異常行為模式並及時更新資安威脅情報,就像是 24 小時的「數位保全」服務。
  4. 備份與冗餘設計是最後的保險,確保即使遭受攻擊也能快速恢復正常運作。同時制定完整的 OT 事故應變計畫,確保團隊能在攻擊發生時迅速反應並有效恢復系統運作。

只有同時兼顧網路分段、身份驗證強化、防毒軟體部署和持續監控的多層次防禦策略,才能有效保護 SCADA 系統免受網路威脅的侵害。畢竟在資安領域,「預防永遠勝於治療」!

 

 

SCADA 系統作為現代工業自動化的核心基礎設施,不僅在當前的產業營運中扮演關鍵角色,更將在未來的智慧工廠和數位轉型浪潮中發揮更大的價值。隨著技術的不斷演進,SCADA 正朝向更智慧、更安全、更整合的方向發展,為各行各業的數位化升級提供強而有力的支撐。